德才兼备与化妆
2018-09-23 16:48:33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德才兼备与化妆

两人之作

[内容摘要]德才兼备的原则对中国人来讲是古今一贯的,问题是原则是一回事,实际操作是另一回事。没有良好的操作措施,德才兼备的原则往往被异化,尤其是对德的测量是一个难事。现在弄道德达人、优秀医生、科研新秀搞网上投票、微信投票,其结果是拉票盛行,弄的是真假难辨,也使一些人学会了“自伐”。

[关键词]    德才兼备    古代    现代   网络    微信    拉票

 

     德才兼备这个理,不仅现在的人在说,古人也这么说。作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正常人,德才兼备了,就算是个全面发展的人才了,是人才就得人尽其才,就得提拔重用,多数人也认这个理。难题是:大话好说,细事难做。什么是德?什么是才?怎样衡量?谁来衡量?某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德、什么样的才?如何操作?

     古时候讲德才兼备、德主才辅、德帅才资、以德为先、立人先立德。这些话我们至今仍然在说,问题是怎样落实。考察才还好说,商鞅的办法是数人头核产量,后来实行科举制以后是现场比试。说到德就费劲了,什么是有德、什么是缺德?什么是德厚、什么是德薄?如何测试量化呢?没有好法子落实原则时,就全靠人说了。听谁说,听声闻。那好了,古人就是这么做的。汉朝时举贤良方正,少数豪强根据自己的好恶见闻确定谁够得上贤良方正,然后将这些人举荐给政府,政府给这些人一个官位。德就是贤良方正,这4个字如何定,总该落实到行为上,孝不孝也就是对父母好不好总该好弄吧!尽孝就是有德,有德就是尽孝,于是清朝将贤良方正操弄成孝廉方正。问题并没你想的那样简单,孝不孝一旦和利益也就是官位挂钩马上就变味了!古时讲孝可是来真的,父母亲在世,你要尽心服侍;父母亲离世,你得服丧3年。这期间,子女要穿孝衣,不得饮酒作乐,有的还须住在墓地旁。这比的可是人的耐性!问题是,有的是真心悲戚,有的是做样子表演给人看的,于是举的贤良或孝廉之人里有人被揭发出“活着不孝,死了胡闹”,服丧期间照样寻欢作乐,人们讥之为“举孝廉,父别居,寒清素白浊如泥,高第良将怯如鸡”,用现在人们的一句时髦话说就是:你看举孝廉举出的有些人是什么德行!可见,古时候举荐或变相投票并不十分靠谱,人们一化妆之后这“举”的办法就不牢靠。

     后来三国时代,曹操看到了那种制度的漏洞,干脆提倡“惟才是举”。现在想一想,曹操不是不要德,而是认为运用才能时自然就会展显德,你能上马领军打胜仗、下马治国安民保一方土地和谐稳定发展,你能说这样的人无德吗?相比之下,一个人伺奉父母欠佳、对嫂子不敬无伤大德,勿以小过掩大德。与其留个德字招牌让某些人造假作秀,还不如不提为好。曹操的做法自有他的道理,身居乱世必用非常之法。但美中不足的是他还是靠人推荐。直到隋唐时期,才发展出科举制。

      如今新时代了,世间日新月异。事情有的有变化,比如讲德才兼备要由人民群众认可,通讯手段的进步使信息传播和扩散具有了即时性和倍乘效应;也有的不变化,比如说奉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。

     怎么贯彻这个原则?记得上小学时的小组长,手里有个小本子,上面有组员名字,登记事项有擦黑板扫地值日情况、课堂纪律、好人好事等,不仅登记而且还要每周汇总上报,。好人好事由每个人自报,有的报3件、有的报5件,还有人报10件,当时嫌报10件数太多,要他说10件事都是什么,他就顺嘴秃噜,欲再往下细究,结果惹的小朋友老大不高兴。事后琢磨,这么做,小孩子心田里就萌生想法了,原来好事可以“这样做”,这样报,还可以受表扬。小孩子们本身很单纯,弄出这么一套本意是让小学生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,但举措不当实际效果就是催小孩儿们通过说谎来邀功请赏。参加工作后,看到搞事也要自己上报书面材料、照片等,弄的有人去制造“先进事迹”,好多人成了“演员”。通讯手段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事件的传播效力,放大了事情的影响力,现在家弄道德达人、优秀医生、科研新秀也搞网上投票、微信投票。有投票就争先恐后去拉票,拉亲戚朋友、拉同乡同学同事、拉患者学生,还建群拉。让不知情的人去投票这不是糊弄人吗?让不是患者的人去投票能反映该医生的道行吗?让不懂行的人去给科技人员投票这不是在亵渎科技吗?所有这一切使我们大声地问:这还有正事吗?

      有时办事动机是好的,但结果却是好心办了坏事,究其原因,盖源于做事情的方法不对,违背了事物本身的规律。弄的一些人学会了“化妆”“表演”和“配合”,提倡道德但结果却与道德要求满拧,这恐怕是某些人所未曾料想到的。

     也有人是被情势所裹胁或难于免俗或被人推举,周围的人说:“我们支持你!”、“我们都投你一票”等等,自己经受不住人的撺掇而被动加入。弄到最后身心俱疲,只好无奈地说:“好事我还会继续做下去,但这种拉票评选的活动不想参加了”。

      我们知道,讲道德本身就意味着自我克制自我牺牲,意味着凭良心做事,凭良心做事时目的不是广为人知,更是不能叫人回报的,古希腊有句名言说得好:行善而叫人回报那就不是真正善的行为。明末清初理学家朱柏庐说:“恶,恐人知,便是大恶;善,欲人知,不是真善”。作为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海啸事件的幸存者,李连杰完成了从武侠客到慈善家的华丽转身,他建立壹基金做慈善。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说:“年轻没信佛的时候,我喜欢李时珍,他没有奖金,也没人说‘干好了给你个卫生部长’,就去尝百药,真的是要尝很多药,那很可能会死人的。最后研究出《本草纲目》,对人类的健康有重要帮助。我觉得这种没有功利目的、只是为了解除他人痛苦的精神,是我从小就喜欢的”。【1】【p74】

      道理很简单,索取回报是一种投资行为,叫“放长线钓大鱼”也好、叫“扔出去一捆草,牵回来一头牛”也好,是利害算计,甚至是心机很重,那你这是做生意不是行道德。社会上人人都清楚:做生意只要买卖公平顺利成交谁都不欠谁道德债务。做生意也行那你就不能再要道德奖赏。做事不是为了心安和出于做人的担当,而是刻意求人知求人誉求人赏,这难道不是向社会索取?说到底还是一种求利的生意。有所图去做事与道德要求的无私奉献是两回事。有人说;你们这样说就有点儿要求太高了。要我们说,道德体系不能超功利但具体的道德行为必须要超越功利,道德本身就是高标准严要求的精神追求。只利自己毫不利人的人不能叫有道德的人、更别说道德楷模了!同样不是任何一种行为都可称作是道德行为的,坏人坏事不是,就是遵纪守法守住底线也很难说。比如见一个儿童落水,舍己救人或助其一臂之力属道德行为,选择了袖手旁观说“我怕死”,既不救也不喊这也不违法呀!但这样做有德吗?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起哄、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大小便违法吗?但这样做有德吗?守法而无德的人和事可比比皆是啊!我们也承认,不可能人人都是圣贤,能做到利人利己公平交易的生意程度就不错了,但你不能把这个生意层次觉悟程度的人树为道德标兵。据报道,长江某河段有人组织了救出落水者的打捞队,但做的是有偿打捞的生意,有次几个大学生央求他们救助自己落水的同伴,因价钱没有谈妥他们就未予积极救助。此事一经传出,人们无不气恼。好像当时未有效出手救助致人淹死。假如当时拿了钱也救了人,他们也不过是做了一单生意。

      有时做了好事能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,有时“好人好事”只能感染社会;同样做了事,有的做了善事不留名,有的做时就怕人不知,有时候比实绩变成了比留影,甚至被所在单位包装,成为一些人的晋生之阶。如果社会奖赏这些拉下脸的人,不仅对那些默默无闻真正善良的人真正有贡献的人是极大的不公平,而且助长了一些人不要廉耻争名逐利的贪婪之心,其结果是伪善和滑头盛行。化妆导致失真,人们也会对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合理怀疑,因为“假作真时真亦假”。当然,被记者打探出来被受助者宣扬是另外一回事。

      最后我们抄一首诗作结:一半黄铜一半金,拿到市上试人心。黄铜拿走金还在,世人识假不识真。

【引文出处】

[1]黄海平、张瞭原:《公民良心》,中国铁道出版社,2009年8月1版。

发表于《传播力研究》2018年4月

    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